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领和帮助我校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建筑工程学院团总支积极组织动员大学生返回家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返乡故事!

姓名:丁微微
班级:工程造价233班
实践地点: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红星桥社区居民委员会
实践岗位:社区书记助理
在寒假期间,我参与了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社会实践活动。工作内容包括协助社区安全活动、记录会议要点、了解社区状况、更新数据以及参与志愿者活动等。这些宝贵的经历让我走出校园的象牙塔,真正投身社会,施展才华,增长才干,锤炼意志,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了家乡。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深刻认识到需要加强学习,积极关心和融入社会,踊跃参与社会实践,为推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次的实践让我亲身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挑战性和喜悦感,也使我认识到,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充实知识、培育家国情怀,才能有效提升个人素质,为家乡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姓名:龙雪桃
班级:建筑室内设计235班
实践地点:天柱县石洞镇应急站
实践岗位: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志愿者
在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参与了救灾物资搬运、易燃物品及消防设施检查、用火用电及交通安全知识宣传、信息核对等工作。这些经历不仅增强了我的人际沟通能力,还让我深入了解了基层工作和安全知识宣传的重要性。
这次实践是一次极其宝贵的人生经历,它教会了我与人沟通的技巧,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并使我对社会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一生的宝贵财富,激励我继续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的安全和进步作出贡献。我期待在未来能涉足不同行业,体验各领域的魅力,不断挑战自我,拓宽视野。

姓名:杨志煜
班级:建筑室内设计236班
实践地点:贵州省天柱县蓝田镇都府村委会
实践岗位:村委会志愿者
在寒假社会实践中,我负责了走访调查、资料整理、紧急救援和团队合作等任务。这段经历让我体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价值,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提升了个人能力。
实践过程中,我认识到自己在专业领域和团队协作方面有待加强,同时意识到关注社会热点的必要性。未来,我将致力于深化专业学习,优化沟通技巧,并持续关注社会发展,以期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姓名:潘学书
班级:建筑技术工程231班
实践地点:贵州省镇远县报京乡石桥村村民委员会
实践岗位:小学生课业辅导
在这十六天的志愿活动中,作为大学生,我运用所学知识辅导乡村小学生,并与家长合作,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互动中,尽管条件有限,我们还是感受到孩子们对学习的渴望,并努力解决他们的困难。
未来我将继续努力,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这次实践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不断进步,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姓名:侯丽英
班级:建筑室内设计223班
实践地点:贵州省镇远县报京乡石桥村村民委员会
实践岗位:医疗保险志愿者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医疗保险缴费政策,动员村民交医疗保险,教他们使用手机缴费,并与老人交流。此外,我们还参与了村里的菜油验收工作,逐家上山测量土地。
通过这次实践,我进一步了解到了村里的民情和青年的现状,感受到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次实践让我认识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主动、用心,相信自己。

姓名:徐婷婷
班级:建筑室内设计221班
实践地点:四川省区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土城社区土城小学文化广场
实践岗位:文明出行劝导员
在参与交通指挥和宣传交通安全知识的志愿服务中,面对不文明行为和安全隐患,起初我们有些羞涩,但在交警的指导和鼓励下变得更加主动和自信。我们学会了使用手势和哨子来维持交通秩序,并向行人普及交通安全知识。虽然每次在寒风中站立,但司机的认可和家人的支持让我坚持下来。
这次实践让我感受到志愿服务带来的快乐与满足。我的劝导使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减少。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树立安全意识,共同努力,交通环境将变得更加安全有序。

姓名:王军
班级:工程测量222班
实践地点: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区)水城区大学生联合会单位
实践岗位:支教志愿者
在这次为期两周的支教中,我们依据年级高低,将孩子们分为了三组,其中我负责幼儿园那组。在我的带领下,孩子们利用扭扭棒、橡皮泥等手工工具,完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展示了独属于他们的想象力与动手能力,看到孩子们洋溢着笑脸,我也感受到付出的满足。
“当代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继续脚踏实地,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回馈家乡,服务社会,锻炼自我。
以青春之名,赴家乡之约。建工学子通过返回家乡参与社会实践,在服务家乡、服务人民中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实际行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中贡献青春力量。
图:建筑工程学院“返家乡”志愿者
文:建筑工程学院团总支
一审:柳姚芳
二审:滕艳
三审: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