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积极组织青年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生们的足迹遍布黔西市、息烽县永靖镇黎安村、贵阳市高坡苗族乡和从江县刚边壮族乡刚边村等地,在实践中绽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
一、凭青春之志,探寻红色峥嵘路
在高坡苗族乡,实践团抵达高坡苗族乡街上村红军居住地,重走红军长征历史步道,温习红军标语,参观兵临贵阳陈列馆,沿着红军的足迹,追溯往昔岁月。在红军旧居,实践团成员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分享革命故事,从英雄先烈身上,汲取初心传承的力量。在红军步道,实践队员们凭借专业之长,拿起手中画笔修复步道红色墙绘,守护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在息烽县永靖镇,实践团深入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体悟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走进国家安全主题公园,了解国家安全知识;瞻仰张露萍七烈士陵园,承接先烈遗志;参观黎安哨、南山书院,熟知红军长征历史。此外,实践团还探访抗美援朝和退役老兵,聆听他们的感人故事,接受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黔西市,实践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巧妙地将思政课融入实践活动。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后,于村口、乡村小学及乡村舞台,以生动的形式宣讲当地红色历史,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心中扎根发芽。

二、借青春之力,绘就乡村兴盛图
在黔西市,实践团聚焦黔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调研文琴戏的独特魅力与苗绣的精湛工艺,并考察当地古建筑。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丘林村绘制生动墙绘;另外,免费为村民拍摄并赠送个人肖像照,记录村民笑容与乡村精神风貌。在果园中,实践团成员助力果农桃子采摘与销售,了解农业现状,并为返乡创业青年拍摄纪录片,以实际行动召唤更多青年回归乡村,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在黎安村,实践团在村委会高主任的引领下调研特色产业,了解柿子种植、民宿经营等情况,并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实践团成员积极开展志愿服务,为村民晾晒玉米、引导交通、巡逻市场、协助除草、慰问残疾村民、开展露天观影和养老院服务等。他们还通过走村串户和集中宣讲的方式,普及国家相关政策、法律知识、安全常识等,让宣传贴近实际、汇聚人气、温暖人心。同时,实践团精心筹备文艺演出,编排丰富节目,设置有奖竞答,深受村民喜爱。

在高坡苗族乡,实践团成员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利用无人机采集高坡乡街上村和批林村土地利用情况,对周边农田航片进行实景三维建模。为村里耕地的规划使用提供了正射影像、三维模型、数字线画图等精准服务,为乡村发展规划、灾害避险、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依青春之愿,绽放民族团结花
在刚边村,实践团成员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进行调研。同时邀请第一书记就地讲授微党课,了解当地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状况,提升自身思想认识。此外,实践团成员以“民族团结”为主题创作墙绘,美化环境,传播团结理念。在刚边乡“跳水节”期间,实践队员担任志愿者,助力节日活动,领略壮族文化。

在高坡苗族乡,实践团开展专题调研,探究脱贫攻坚和民族团结工作。实践团成员运用自身所学,调配颜色、描边勾线、绘图上色,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墙壁上将“民族团结”理念生动展现,以画笔传递正能量,用墙体绘画装点乡村容貌。

四、靠青春之责,守护儿童成长途
在黔西市,实践团成员们在丘林村鸭池河小学和古盐道为小学生们开展红色革命传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领他们打篮球、唱歌,进行心理团辅活动,寓教于乐。此外,实践团尤其关注小学生的自护教育问题,为他们提供实用的自我保护知识与方法,并协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惑与难题。

在高坡苗族乡,实践团携手高坡乡街上村村民委员会举行爱心守护伴成长活动。活动中进行爱国教育宣讲,通过手工、绘画引导小朋友探寻梦想,举办爱国知识小问答,最后孩子们一同放飞承载梦想的纸飞机。

在黎安村,实践团向小朋友们开展鲁班锁、剪纸教学,科普中国古建筑知识和中国剪纸艺术,让小朋友体验中国非遗文化。以“童心向党,强国有我”为主题,让小朋友们通过绘画抒发爱国之情,开设旗帜知识小课堂,小朋友们课后与红旗合影,引导青少年儿童深入了解党和国家,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争做时代好少年。实践团成员深情地为当地小朋友讲述《折纸飞机的男孩》“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故事,并通过折飞机活动将爱国情传递给儿童,让爱国情、报国梦在“指尖上”传承。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建筑工程学院的青年学子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不仅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更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留下了青春的足迹。未来,实践团成员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贡献青春力量。
图:建筑工程学院“三下乡”团队
文:董珈豪
一审:吴璟丽
二审:阮秋宇
三审:林瑶